【2019】步履不停

今年主要分两个阶段,上半年是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期,下半年入职成为“社会人”。

因为身体的缘故,上半年过得极不顺畅,暴瘦了十五斤左右。回国也做了各类检查,无果。最后才发现是精神紧张导致,在此不表了。后来对症下药,好多了。年初连绵多月的大雪也让我心情抑郁,之后搬来加州,晴朗天气让我舒服了很多。

入职前回了一次国,好好享受了下最后的悠长假期。现在已经对假期出去游玩没什么感觉了,反倒更觉得和父母家人多多相处能让我心安。父母也逐渐接受了我成年的事实,凡事愿意和我商量,我乐意将他们当作朋友。太平日子难得,团圆时光要珍惜。

回美国入职谷歌,总体来说是非常愉快的经历。开始的 Onboarding 走得很流畅。我意外地发现谷歌内部开发技术栈竟然和我先前实习的MathWorks所用的完全一致(当然谷歌有做很多专门的修改)。简单说来,整个公司共用一个代码库,使用 Perforce(谷歌修改成了 Piper) 作为系统版本管理工具,区别于较为通用的 Git。Changelist 是代码修改的基础单位,Code review 的流程也基本一致。这样一来,我需要熟悉工具的时间大大缩短,而且我的确也更偏爱 Perforce 的管理逻辑。我不知道这样的结构肇始于何时何处,可能是 git 发明前的行业规范?或者是有谷歌的员工把这一套技术栈带到了别的公司?不得而知,但是对于 MathWorks 来说,产品就是 Matlab 这样一款单一的软件,单一的代码库是合理的。但是谷歌那么多服务,那么多代码都整合在一个代码库里,实时在云端同步,技术难度可想而知,由衷佩服最早搭建这些基础平台的人。

遇到的同事无论国籍人种年龄,都十分好相处。目前为止,工作六个月不到,总体顺利,希望2020年也能如此。
很多人不喜欢工作,但我并不抗拒,因为写代码这件事我本身也很中意,能获得成就感。不过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我过上了很枯燥的生活,上完班回家就在客厅看剧。长久下去就无聊了。我意识到 Work-life balance 的重要,上班虽然有意思,但是下了班也得找点乐子。于是我给自己安排了个日程。星期一是 Reading/Writing Night,开始正式进行主题阅读,今年的第一个主题是个人理财,收获颇丰。周二是 Finance Night,将记账的环节固定下来,工作之后财务状况复杂了很多,同时我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记账流程。周三是 Movie/Music Night,我开始在公司组织放映电影的活动,很有大学电影社的感觉。周四是 Language Night,因为报的日语班是这天,2020年我不打算继续报班学习,因为我觉得语言班还是太慢了,但为了保持节奏,我还是会把这一天专门给日语。周五是 Social/Relax Night, TGIF。有了安排之后就按部就班,每天下班回家过得充实了许多。

以上是总体汇报,接下来进入例行环节。

上半年赶着毕业加上做 TA,没有看多少书,租略看了看 Principle,Digital Minimalism, Deep Work,soft skills 等非科幻类的书。这些都是教你如何“做人”,但说实话我看完也不记得多少了,“训诫”类的书只靠看是不够的,还是要有生活的实践才行。不过 Digital Minimalism 这个概念我还是认同的,2020年继续往那个方向走。偷闲看了《局外人》,曾经多次尝试,一直卡在主角母亲的葬礼看不下去,这次耐着性子看了下去,后半段很有意思,主角的内心动态在剧情的背景下更显立体。司法体系的荒谬被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另一本是《台北人》,是当地图书馆为数不多的中文书,还是台湾出版的繁体竖排版,甚合我意。白先勇短篇的功力不错,他的描写也让书中的人物显得层次丰富。但是看多了看出了套路,先是一段环境,然后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通过第三者道出主人公的姓名,接着是一段曲折的故事,最后以搓麻将的结尾。当然这么总结有些武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麻将似乎成了一个意向,是所有人逃避现实的港湾,所有的痛苦到了麻将桌上都被忘却了,暂时抽离把心思都集中在和牌上,风风雨雨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主题阅读的部分选了这些书: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成书于九十年代,略显脱节。主题思想就是,百万富翁不开豪车不住豪车,财不外漏,应该要过节俭的生活。大部分情况这是对的,但是我觉得也要给自己留一些余地,允许自己在一些能让我自己感到开心的领域花钱,否则生活就太没有乐趣了。而且现在这个时代有粉丝经济,很多网红在炫富的同时博取关注而能赚到更多钱,21世纪的金钱观财富观已经改变太多了。Unconventional Success: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Personal Investment,全书看下来强调的是资产合理分配的重要性超过了你实际买了什么股票之类的细节,同时不要追涨,在变动中找到不变的,用宏观长远的眼光看待投资选择。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购买指数基金的重要性,不要被波动影响,长期定投,收益可能比主动操作要好。

从平台上来看,今年有更多机会看院线片——虽然这往往不是我的第一选择。Netflix 成为我主要的观影平台,现在提供的内容越来越多,不止有 Netflix 自己制作的最新电影,它还大量购入经典的作品。最近明显发现日剧日影日漫变多了。转为家庭套餐之后每月支出也变少了很多。不得不说 Netflix 现在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了。Amazon Prime Video 则比较侧重英剧和日漫,《伦敦生活》,《好兆头》都是他家独有。在 Movie Night 的时候,我会在 Google Play Movie 上租赁电影,国人不太习惯这种方式,其实以前影像店都是这种模式,便宜,适合一次性观看。

《四个春天》:记录本身是很重要的事情,无论媒介是什么,文章或者是影像,愿意记录代表对生活有热情,这是最难得的。没有 Vlog 的年代老式摄像机做的是一样的事情。《谁先爱上他的》,形婚的代价。《波西米亚狂想曲》,大型 MV,但音乐总是最动人。《夜以继日》,人类的感情真复杂,我们到底爱的是皮相还是灵魂。《绿皮书》,很政治正确,大圆满。《燃烧》,南朝鲜的阶级矛盾在小小的首都圈表现得淋漓尽致,你能烧掉一个人,但是烧不掉贫富差距。《阿拉丁》,爽片。《客途秋恨》,许鞍华的自传式导演,「愈亲的愈远,愈远的愈亲」。最动人的是爷爷在最后的嘱咐:「不要对中国失去希望」。如今呢?《好兆头》,初看很有意思,现在想来也就那样吧,嘲讽宗教,人本主义。《别告诉她》,令人惊喜的新作,小成本电影但是有诚意,接地气。国内也可以多拍拍这样的作品。《寄生虫》,结构完整观赏体验一流的佳作。《好莱坞往事》,院线看的,没有背景知识很难进入。《美国工厂》,无论中国的工人还是美国的工人,最终的敌人都是自动化。简直是奥巴马为杨安泽拉票。《走进比尔盖茨》,不一定客观。但比尔做的事情还是值得支持的,他讨论大课题,投身到慈善事业,是真诚的,不伪善。我尤其羡慕他们夫妻俩,这种棋逢对手平等互信关系可遇不可求。《性爱自习室》,题材大胆的校园青春剧,黄暴的背后是温情。喜欢母子线。《强风吹拂》,第一次知道箱根驿传,最近在日本看到广告也觉得很亲切。里面有跑步天才,跑起来身体能发光的那种。也有阿宅最后跑完全程,跑步已经不只是一项运动了,在日本人来说可能更像是对精神力的考验。《海女》,多年前的晨间剧,这次补了,小镇人民的感情淳朴动情。《德雷尔一家》,最喜欢的一部剧,单亲妈妈带着自己的四个儿女到希腊的小岛上开始新的生活。岛上风景如画,生活虽然艰苦了些,但是大家都能自得其乐。世外桃源一般的乐土。四季以妈妈找对象为主线,同时展示了四个问题少年从叛逆到成熟的过程,一家人的羁绊让他们能够直面各种困难。时代背景是二战前,虽然岛上还是一片祥和,但是最后结束时欧洲已经燃起硝烟。人间无处可避秦。《行骗天下JP》,18年的日剧,全篇套路,但是反转多,爽片。《伦敦生活》,第二季,记得第一季就很喜欢,这次依然没有失望。《新世纪福音战士》,补番,很难想象小时候电视台是放过这部片子的,记得看了前几集就觉得过于血腥,留下了心理阴影。现在再看被它的世界观所折服,这根本就是拍给大人的动画片。《我们与恶的距离》,年度热剧,道德罗生门,台剧有进步。《长安十二时辰》,国产剧有这部也不差,仓廪足而知礼节,现在大家逐渐愿意花钱在服化道上,愿意做考究。希望这样的团队能带来更多作品。《全裸导演》,Netflix 在日本接的题材都很奇怪,但是有爆点。熊猫的表演有突破。《去他妈的世界》第二季,回归了,依然是两个心理有问题年轻人的青春浪漫纯爱故事。《未来的未来》,家族的传承。《冰雪奇缘2》,另一部大型 MV。《少年的你》,能讲好故事是很重要的。《利刃出鞘》,一开始以为是哪部经典悬疑小说改编的,没想到是现代作品。十分经典的设计。《爱尔兰人》,今年的现象级作品,三个小时都不嫌长。运用技术把主演们恢复到年轻时候的状态是一大亮点。今年吉卜力在院线重映的电影:《魔女宅急便》,《幽灵公主》,《风之谷》。以下是我在 Movie Night 组织放映的电影:《杀人回忆》,爱在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午夜降临前》,《爱在午夜降临前》,《红辣椒》,一切如虚幻泡影。

以上并未涵盖全部我所看过的影视作品,应该还有一些剧和综艺没有包括进去,此不一一。

今年依然没有固定的收听类别。平时需要背景音乐的时候就打开电台,一个是古典,一个是爵士。在通勤时候会选择 Podcast,以及 Google Assistant 自带的新闻服务,它会自动串起一些主要新闻频道的每日简报,是很好的了解全球动态以及新闻全貌的途径,不是一家之言。另外今年仍然听港乐比较多,发掘了一些老歌,如张信哲的《到处留情》,关淑怡的《深夜港湾》,谢安琪的《家明》。

现如今平台已经和内容同样重要,平台的选择大概率会影响你的听歌习惯。我现在仍然是 Spotify + Youtube Music + Apple Music 三开,年后考虑关闭 Spotify,虽然它很强大,但是性价比不高。Youtube Music 是 Youtube Premium 附赠的,可以去掉视频的广告,家庭套餐的月费低至三刀。上面的资源本质上都是 Youtube 的视频,你可以选择看视频或者只听音源。所以在资源的多样性上完全不用担心,虽然我知道将来版权问题如何解决,但是 YTM 反而成为了听小众歌、国语歌的最佳平台。缺点是推荐机制非常落后。Apple Music 目前来看有点鸡肋,但胜在是国区比较便宜就一直留着,缺点是很多歌都被禁了。

iPhone 11 Pro Max,嗯,I know,这个名字真的已经离谱了,而且除了镜头也没有很大的更新。但是却成为了今年很值得买的一件东西。因为电池容量大大增加了,之前苹果在做薄做轻这件事情执念太深,现在浪子回头,愿意妥协了。现在手机基本上一天下来还能剩个 50% 多,从来不需要在家意外的地方充电。量变产生质变,「没电」这件事给人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HHKB 是另外一件垂涎已久的单品,入职之后就购入作为工作的主力装备。手感了得,键位虽然特殊,但是熟悉之后打字变成了一种享受,现在我有考虑再购入一把放在家里。今年我买车了,在多方比较之后我选择了特斯拉。公司有免费充电,为了省下了一笔油费。特斯拉经常会接到系统版本更新,不断地加入各种新功能,Netflix 和 Youtube 的播放是我购入后一个月更新加入的,所以我更想把特斯拉归位科技单品。目前为止我都对它非常满意,我不是一个喜欢开车的人,所以自动驾驶基本上解放了我高速上的大部分时间,非常符合我的需求。我对 iPad Pro 的使用更多了,之前的痛点是无法编程,现在配置完服务器之后直接远程 SSH 过去,基本能解决大部分需求。Vim + Tmux 也有功劳。目前来看 iPad Pro 已经完全可以替代我的 MacBook Pro 了。而且我逐渐也将它作为手写笔记本来用,如果有什么想法我会第一时间手写下来,感觉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我认为记录想法的确手写更加容易发散,形成结构。

工作的好处是经济独立了,另一方面也是「自负盈亏」的开始,需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今年我继续用复式记账法记录收支,同时也开始更加积极地投资。

湾区这些科技公司总让我有一种老国企的感觉,包吃喝福利好,员工在里面享受着舒服的生活。但这些都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东北回忆,我不知道哪天可能泡沫就破了,到时候我们都会像下岗转业的人们过上不得不「从头再来」的生活吗?我是否有这个能力度过那样的难关么?居安思危必不可少,我觉得必须得要长远考虑出了程序员还能做什么,最好是能对冲风险的行业。

旅游主要集中在年底。湾区不说了,来了之后基本上把旁边逛了一圈,也逐渐喜欢上了这种四季常春的气候。某一个周末去了西雅图,感恩节一个人去了洛杉矶,圣诞节前一个人去了日本。今年的主旋律是「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本科毕业之后就很久没有干过这种事情了,仿佛年轻的时光又回来了。独自旅行总是自由自在的,行程也被我安排得非常松散。年纪上来之后比较在乎旅行中的居住体验,所以宾馆也是越住越好。如果一趟旅行会消耗我的精力,那我肯定会选择待在家里。

在谷歌上班的一大福利就是可以访问世界各地的办公室,你的门卡可以刷开所有办公室。这样相当于你在世界各地主要大城市都有了一个补给基地,可以进去补充体力,吃顿饭,甚至睡个觉也是可以的。这种福利真的是只有像谷歌这样的「日不落帝国」才能提供的。希望能够保持下去。同时内部有个小游戏,就是会计算你访问过的办公室个数,于是我现在也会到一处去办公室打个卡,这成了我之后旅行目的地选择的一个指标了。

2020

保持锻炼频率,估计以后会更多在公司的健身房运动。饮食上减少糖分摄入,上班之后已经有发福趋势,要及时停下来。继续学习日语,自学要保持进度是很难的,把时间分散到每天。博客的持续输出,目前计划的是只要有想法就通过手写记录下来,然后过段时间集中整理成博客。放弃朋友圈,微信这种局域网软件该早点退出历史舞台,我要为它的灭亡添砖加瓦。搬家,目前住的地方房租过高,不符合我的长久利益,而且之前是因为不开车所以必须住在走路方便的 Downtown,现在有车了需求也变了,明年搬家降低房租。控制消费,合理投资,减少不必要支出,目前来看很多饭局可以不参加,多在公司吃饭,另外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多余的支出。保持定投,不追涨,持续稳定投资。睡眠,年底睡得很不好,需要重新安排下自己的作息,研究一下早起的可行性,比如六点七点,上床时间也要相应变化。可以尝试将原本安排在晚上的个人项目放到早上看是否效率会更高。

2010-2019 是我的学生时代,之后的十年将是我成家立业的十年,继续做好本职工作,拓展业余爱好,考虑问题要长远,把眼光放到 2030 年去。争取在 2030 年能够经济自由,政治自由,文化自由。

谷歌新楼之设计 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