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ualReport

在2022年下半年写21年的年度总结,甚至有些修史书的感觉——需搜寻史料来还原当年发生何事,否则千头万绪也都只是雪泥鸿爪。这也证明以往我每年写年终总结,大多是情绪推动。我需要靠着年末冬天夜里的星光烛光氛围衬托,才把能想起来的去年的事情写下来。譬如日记,今天记昨天的事情,效果一定不如当晚记来得好。

21年底我在纽约旅游,本是把写总结当成一件事来安排的,还想着挑一天去纽约公共图书馆专门来写东西。后来不慎感染新冠,一切抛诸脑后,当时心里在想的可能不是要写年终总结,而是人生总结。于是21年的事情一拖再拖,现在在22年夏末,我实在无从还原年末的感觉,索性放弃了,只想了结了这一篇当作是对21年的交代。至于那些细节和情绪,它们都已经随时间流逝了,强追不得。十年后的我再来看这篇,必须被明确告知现在的我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和状态在写,否则相当于现在的我在欺骗十年后我说现在的我是21年年底的我。

当然,我也尽我所能,在深夜点起蜡烛,回忆2021。

生活

成年后的我,生活的变动往往围绕着搬家这件大事。去年我在一番波折后搬回了以前住过的公寓,重获熟悉感带来的稳定性和安全感。疫情期间这种感觉实属宝贵,并且随着疫苗接种的开始,生活带着向上昂扬的期待——这是我回忆中的感觉,当时的我可能未必这么觉得。

20年我感谢了动森,因为它弥补居家工作时欠缺的社交。去年则是 Clubhouse,它当时争议颇多,如今来看也只是昙花一现,但它的确把人们拉到同一个空间。我觉得其价值在于它把曾经主导中国互联网的一股声音拉回来一起重新关注和讨论同一件事情,那是被各种审查和封锁给打散的一股力量。人们讨论各种社会议题、国际政治,也有模仿秀、恶搞,而这些其实在早期的简中互联网(BSS,早期微博豆瓣饭否)稀疏平常。这些人和这些声音并没有消失,它们只是被打散了之后零落江湖而已,这多少比以为大家都不存在了令人开心些。当广场再次亮起灯光,人们就会从四方赶来。我希望这样的相逢不止存在于 Clubhouse。

正好在这一年,和越来越多饭否豆瓣的老朋友在长毛象重逢(此处背景乐王菲的《喜相逢》),在「润」成为2022年关键词之前,赛博搬家早已发生。

21年是主题阅读计划破产的一年,因为我根本没有心思读书。零散读了一些小说,《繁花》和《秋雨》各有特色,但在语言使用上焕然一新,简体中文需要在方言里找活力。另外断续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颇为愉悦的阅读体验:「在苍茫萧肃的俄罗斯大地上,仿佛所有灵魂都在熊熊燃烧。关于宗教,关于伦理、道德,关于爱情,关于去一切的信与不信,所有人都近乎疯狂地思考,声嘶力竭地叫喊,不惜进入疯癫的状态。要永远记住大石头和伊柳沙。」

2020的年终总结里讲:「2021年我决定还是暂停一下长剧集的观看,花费时间过多,把时间放回阅读上,改看长剧集为读长篇小说。同样是沉浸式体验,阅读比起观影更能调动我的脑子。」算是完成了一半。

21年的日剧表现不错,出了《短剧开始了》、《大豆田永久子》,但对于它们我似乎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都是成熟的工业化产品,倒是《平家物语》这部动漫有惊艳到我。我看完了大部分《双层公寓》,很可惜因为一些原因后续不再有更新。

21年对我来说最关键的剧集是美剧 Gilmore Girls。看它本是出于20年的惯性。这部剧讲小镇上一对母女的成长经历,理所当然温馨剧情当然是疫情期间我需要的。它其实触及不少女性主义的话题,表现上有好有坏。后来因为剧情偶尔走调中间剧情稍显无聊我九月看完第四季就没有再继续,但是十二月我得了新冠在家养病的时候我发现最最想看的就是这部剧。我躺在床上裹着被子,看着小镇里的生活,亲情友情爱情这一套陈词滥调,感觉是那么温暖和平静,于是我一口气把后三季也看完了。后来得知 Gilmore Girls 的主创制作了 The Marvelous Mrs. Maisel,一切都是那么合理。

21年是音乐剧启蒙的一年。疫情前在三番看过 Hamilton,很喜欢,但并没有想要顺藤摸瓜再看别的。但年初看了 Dear Evan Hansen 的录影,反倒渴望走进剧场去看更多音乐剧的现场版。后来看了 Rent,是巡回展的最后一次演出,还和 Netflix 当时上的 Tick Tick Boom 联动了。911当天 Apple TV 上了 Come from away的录影,22年得以在SJ看了现场。比较可惜的年末在纽约没能在百老汇多看几场(当场 Omicron 袭来许多演唱取消了)。

年中集中看了几部王家卫的电影,我的反应也都是情绪,过去了就抓不住。

去年扩充了 Podcast 的收听列表,进而花了更多时间在 Podcast 上。但另外仍有很多时间不知该听什么,家里添置更多智能设备,于是就是「OK, Google, play music」任其自由发挥,很可惜的是推荐算法仍然差强人意,会反复放我收藏的歌,但是不太会推荐我可能喜欢的歌曲。所以我至今怀念豆瓣FM。我的背景乐就是古典乐,21世纪初的流行乐,以及环境音。感谢「OK Google, play sound of rain」 拯救了我的睡眠。

旅游

我带着找下一住处的目的在后疫情时代旅游,走了尔湾、西雅图和纽约,这几个都是 Google Ads 所在的 Hub 所以比较好转过去。期间又去夏威夷度假将近两周。我最终只是意识到,问题并不出在地方或者环境上——虽然长期待在一处是大部分问题的诱因。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没有准备好出远门的时候,休假只会变成另一种折磨(我在22年还在犯同样的错误)。其他的地方也各有各自的缺点,湾区作为居住基地来说其实很让人舒心,没有太大优势也没有过多短板,只要想出去的时候离开两周,再回来的时候加州的阳光永远在这里等着,于是我决定接下来几年仍然留在湾区,多出去走走就是。

工作

疫情期间失去平衡的工作变成了纯粹的痛苦,再加上组织上的各种变化(比如增加了许多印度的组进而需要很多沟通)和混乱,我时不时就会 Burnout。我选择逃避让这个恶性循环更加难以打破,虽然升职了但我也没有觉得得以喘息。工作必须只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2022

以往的年终总结最后我都会信誓旦旦对新年的期许和愿望,现在看来即使写了也未必能实现。只能希望在2022年余下的四个月里,对自己好一点,多寻找快乐。

【2020】无事发生
【2019】步履不停
【2018】轻舟已过万重山
【2017】八年抗战开始了
【2016】好好告别
【2015】存在即合理
【2014】我这样存在
【2013】我该如何存在

若对2020年做一个总结,那就是「无事发生」——虽说这跟路易十六的「今日无事」一样荒谬和讽刺。从个人观感而言,由于在这一年花费了过多心力,大脑开启自我保护机制,千头万绪无处着手,便对这一团乱麻视而不见。但既然是写年终总结了,只好还是把这模糊的记忆再次拿出来,清洗一番。

无可避免地,我先要呈上我关于疫情的个人记忆了:
美国人大多是从三月份对疫情有实感,到如今是九个月,已经觉得精疲力尽了。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噩梦是从一月份就开始的。我网上冲浪多,早早注意到了李文亮的微信截图,也很早意识了此事不一般。在公司里我还写了一篇千字的邮件群发给大组所有人,现在想想作为一个新人还真是「没规没矩」。我在里面详细介绍了新冠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由于当时在美国并未发现病例,我特意举了有中国人去德国总部开会结果传染给了与会同事的事情,以告诫此病毒的高传染性。我还提到了非典和当时的情况。总之我在邮件里极力鼓励大家做好准备,因为病毒来到美国只是早晚的事。最后也只有中国同事回复了我,在那个时间点可能要有的同事会觉得小题大作了,也有美国同事私聊时表示真心实意认为这就是Flu。其时国内疫情一日比一日严重,武汉各种消息从社交平台上流出,我跨时差时刻关注,疫情随时可能波及全国,影响我家人,再到美国影响到自己。随后封城令突如其来,然后全国性的「自肃」开始了。接着又是封城期间各种荒唐事情,让人有急又恨。殊不知马上自己也会深陷其中。但国内的严厉封锁乎给人一些希望,至少病毒的扩展路线被堵住了。美国当时也不严重,如果那时全球都能采取最高级别措施说不定能及时刹车。但欧洲依然失控且无能为力,英国甚至提出「群体免疫」然后把首相给「群」进去了。这边厢川普完全坐以待毙,当然美国的情况太复杂,若牵扯到政治可能再需一篇。总之病毒无可避免地席卷美国。公司也随即宣布在家办公的政策,之后回公司的日期一延再延,如今朝着21年9月去了。在公司的最后一天,临走前我对同事说:“祝你2021年新年快乐,春节快乐”——即下次见面起码是21年了——我虽不绝望,但却对生活悲观,对人类控制疫情的能力和信心悲观,非典的消失是人类运气好罢了。不幸一语成谶。

三月开始居家办公,初时心情不错,一个人住得离超市不远,一切便利。那时警戒水平最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等网购到达。后面搬了一次家,连搬家公司都不敢叫,租辆货车就和室友两个人来来回回把所有家当搬了。如今看来真是过于小心了。后来搬了家,却陷入低谷,有工作原因,亦是居住环境大不如前了,房间逼厌天处可逃,抑郁了一阵后来看开了许多。21年应该会再搬一次,居家办公后居住环境后倒成了最值得的投资。既然避无可避我后来索性把这个看成闭关修炼。再后来许多人去了外州、夏威夷甚至回国,我没动,实在还是「怕死」。既已入定,便熬下去罢。伯什么呢?这功夫已练出来了。

说完「私家回忆」,说说「集体回忆」,我觉得非典的「遗产」功莫大焉。疫情极开始时就有不少媒体报道非典幸存者因治疗方案里激素过量股头坏死的新闻,又翻出当年北京及卫生部如何瞒报,如何因「有碍国际观瞻」而对WHO说谎。这样的集体回忆的唤醒显然是某些媒体有意为之的,让所有人如临大敌,封城封校的记忆都回来了,加倍警惕。虽然当局开始时一再试图撇清新冠和非典的关系,但关于非典「集体记忆」在提升公众意识方面不失为一件有益的事。如今我们宣扬关于新冠「正确的集体记忆」,对下次的防疫是否有好处不得而知了,但真相永远是最有力的,不是吗?

以下例行环节:

去年开始,依托当地图书馆,我开始了主题阅读的尝试。这样我可以一次性收集一批书籍,快速翻阅,互相比对。好景不长,这个模式并没有持续很久,图书馆便闭门谢客了。

唯一做完的主题就是睡眠,初衷是想从书中借鉴些好的睡眠方法。《睡眠革命》介绍了睡眠周期的概念,即你的睡眠不多不少应该睡到几个周期,然后晚上没睡够也不用勉强,白天可以补上,用星期作为单位,即某几天睡得少了也没关系,之后几天补上就可以了。我曾经尝试了一下,但是我睡眠实在太好,所以无果。他的周期睡眠法,我个人不置可否。但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让人们意识到晚间的睡眠不足不是什么大问题。放下「今天睡得少了」的心理负担,白天需要的话随时补觉。Why we sleep 是去年的热门,比尔盖茨亦有推荐。这本书比上一本更专业地指出睡眠的重要性,很多疾病都和缺觉有关。睡觉是大脑修复和升级的过程,必不可少。我没有细读,这是一本可以粗略翻过的书或者直接看读书笔记的书。
我并没有睡眠问题,更准确地说我没有缺少睡眠的问题。疫情以来,我只是睡的太多了。在卧室办公,真的很难抵挡床的诱惑。而且我发现睡觉真的和心情有关,越是抑郁无聊的时候,越是想睡觉,可能是作为一种逃避,但神奇的是睡完一觉总是好很多。所以我对多睡觉没有任何抗拒心理。社会有一种风气——书里也提到——就是苛责白天睡觉的人了,我记得中国有本古典小说就有剧情是老人对小年轻白天睡觉的批评,但一时想不起来了出处了。「白日睡觉」仿佛和「白日宣淫」是一个程度。过去「日短苦夜长」,避免浪费还能理解,但现在,多睡觉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况且每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人们需要正视这个情况,不仅要摆脱「今天睡得少了」也要摆脱「今天睡太多了」的心理负担。很不幸我的睡眠在下半年的一段时间受到了很大的困扰,工作上我经历了多个Reorg但主要工作没有变化,但其中几个月加了跨时区的合作。于是噩梦开始了,会议不是安排在早八点九点,就是晚九点十点,彻底打破了我的睡眠习惯,于是效率雪崩,心态滑坡,开完会继续睡,再起来整天都不想做事。好在后来向老板反馈后,及时取消了跨时着区的会议。改变作息时对生产力是致命的。

剩下的主题里历史依然是我的主要兴趣,今年新书旧书都看了,《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 批判、怀疑与想象力》、《袁氏当国》、《五代史话》、《长安与河北之间》等。疫情初罗新因某期播客——虽然在我听之前播客就被封杀了——引起讨论,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才发现标了《有所不为的反叛者》已久,遂读之:前几篇申明自己的历史观以及反思——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中间讲历史的构建,文化的想象,催生出匈奴、突厥这种大而化之的民族概念。人们喜欢浪漫主义,喜欢把问题简单化,但是历史是复杂的。我觉得作者是对本朝边疆问题是有过比较深刻思考的。我有书评。我格外喜欢仇鹿鸣的书,文笔扎实,文风流畅,分析角度总让人意想不到,读完往往酣畅淋漓。《长安与河北之间》不例外。人们谈到安史之乱总是以长安中心来解读,但是当时遭冲击而徘徊两端的百官们、在地的百姓之民心向背并不被人关注。藩镇割据是个长久的过程,长安和藩镇形成动态平衡的过程是有趣的研究对象。

另有几本小说不细说了,但疫情之后我又重拾了一些单纯阅读小说的乐趣,不用太动脑子,也不用期待学到什么知识,光从文学性来享受。最后希望能助力写作,因为我觉得我的书面语少了生气,需要一些养分。

漫漫疫情,我开始偏向看曾经被我抛弃的美剧——动不动八、九季起步的缺点如今成了优点。我需要的是连续的剧情,不用动脑子就看下去。因为选剧反而是个辛苦的过程,但是「看」这件事情一旦开始就变得轻松。进入氛围里,我便和故事同在了,这好让我忘掉一点现实世界。

我看完了《Office》九季,《降世神通》三季,《Schitt’s Creek》六季,《王冠》四季,《钢炼2009》以及一些日剧。《双层公寓》两季。这些长剧集是大头,花费了我业余的大部分时间。剧都质量上乘,我毫不后悔花了这些时间,只是没有疫情我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才能看完。《Office》很难进入,但是一旦进入你就会被宾州小城这个小小的办公室的故事所吸引,它用一种极端夸张的方式把职场荒谬地呈现出来了。但是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涉及很多职场斗争,它更像是通过办公室这样一个强制人们聚集在一种场景来展现这些人物的性格和互动,所以你把他们照搬到学校场景也是可行的。当然办公室这个场景更加多元,与社会接触更广泛。这部剧的优点是人物设定实在是太亲民了,所有人都是普通的美国工薪阶级,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缺点,都是普通「打工人」,但是他们没有被工作「腐蚀」,该迟到早退迟到早退,该摸鱼摸鱼,该追求自己梦想追求,浸入感强烈。这些人被「五斗米」连接起来,最后却成了家人,真实而理想化的美国中小企业职场图景。

《降世神通》今年长期居于Netflix受欢迎榜单前十,我最初看到预览以为是什么粗制滥造的国产动画,但好奇心驱使我点开了第一集,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实在好看。你难以相信这是美国人团队在十几年前做的动画片,且的确在美国人里非常流行。之所以我以为是国产动画,是因为你光看截图会发现它完完全全就是东方的设定和画面,连降世神通这个题目都是隶书。但是看下去就会惊叹于主创团队对于东方文化之尊重,绝不是那种「东方主义」的符号化挪用,而是你真的会觉得这个作品真的就是华人才能做得出,不是水平问题是文化内核问题。它和火影之类的热血漫其实是同一时间,且故事也是类似的主角团成长拯救世界,但是和热血少年漫又绝不相同,它的内核其实是美式的:自由、个体化、反集权,且降世神通本人就是个超级英雄。但你又觉得这很中国,仿佛这个作品由八九十年代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制造也毫不违和。它把整个东方拆分到了水、土、风、火四个属性的社会组织里。水是自由的极地部落,风是寺院的僧侣们,土是稳重但固步自封的王国,而火则是向外侵略的帝国,每个国家里都有「好人」也有「反派」,他们代表着每种属性中的正邪两面。这部动画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不同背景的人能看到不同层次的故事。美国年轻人这么喜欢这部动画是因为「中二」的设定和酷炫的打斗,但是你让一个华人来看,就能看出各种深刻的元素,比如土国的闭关锁国、洗脑术、「劳改湖」,以及火国的军国主义特征以及灌输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最初我以为火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对照,但由最近事情启发,这个火国其实就是「暴秦」,整个故事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故事,最后展现了一个秦国并未一扫六合但仍天下太平的图景,真是直追「三代」了。整个剧集里但凡出现文字的地方一律繁体汉字手写,一看就是有老华人做顾问的团队。我认为这个作品展示了中国动画正常发展的可能性,一个没有白人黑人的纯东方世界图景,值得给年轻人看看,但由于里面有太多「辱华」的隐喻,恐怕要转映到国内是要做不少删改的。

Schitt’s Creek 也是今年Netflix的主推剧,且最后竟横扫艾美奖。看的时候感觉是不错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并没有太多出彩之处,如有空闲值得一观。

2021年我决定还是暂停一下长剧集的观看,花费时间过多,把时间放回阅读上,改看长剧集为度长篇小说。同样是沉浸式体验,阅读比起观影更能调动我的脑子。

说起听,转到Youtube Music之后我反而重拾了找歌的乐趣(大概是推荐算法做得太差)。就如曾经只有MP3的时候,收集喜欢的歌手的专辑,下载后传到自己的播放设备,上学听,做作业听,路上听。买了iPhone 12 Mini之后我就把它当作iPod来用,遇到喜欢的音乐,郑重地点赞,收藏到曲库里。手动从豆瓣FM和网易云音乐倒入了一批红心歌曲。然后我就开始听粤语老歌了,发掘了达明一派。又大量听了日语歌,为了学日语,这次多看了看歌词。不知道为什么,听的歌仿佛都是2010年之前的,甚至千禧年的。永远陷在那段时间了。

在家工作也意味着可以自由自在地放自己想听的歌为背景音乐了,有时我决定不了,便索性放电台,电台永远在,随机,当白噪音再合适不过了。加上有了智能音箱后很易完成。只需说「OK Google, play BBC radio3」就行。古典音乐当然是背量音的最好选择。但BBC跨时区,常常听到已是助眠音乐。后来转投Monocle 24,24小时不间断电台,更有实时感,有采访有音乐,天南海北口音,五花八门的主题,有意思但不会被吸引,适合当背景。

除常规音乐外,今年入耳最多的就是Podcast。Podcast门类太多,有的和背景乐功效相同,有的却和书本文章类似,需要行细听,也有的虽然只是闲话唠嗑但我也会聚精会神听。在我写本篇总结时,惊觉几乎每家Podcast都在发2020的年末特辑,让人颇有收听压力。今年也添了不今有意思的节目,《Nice Try》我期期不落,虽是闲聊但十分吸引人。《东亚观察局》及《忽左忽右》之类提供了很多社会政治的知识。《声东击西》、《小声喧哗》、《随机波动》(《剩余价值》封杀后的新生)、《文化土豆》等等等等,听播客许多年,从一开始IPN一枝独秀但现在百花齐放,不愧国内说2020是播客元年。各大平台也有争夺Podcast这块蛋糕的趋势,看来还是得用户时间者得天下。

数码生活

墙内网络审查愈甚,跟疫情初的舆论管控也许有关,但这又是必然之事。豆瓣饭否纷纷沦陷,微博我是早已不用的了。于是开始寻求「避秦之处」。重启长毛象,今年有一大批难民共同迁移,反而让过渡期不那么难受,很快在长毛象上建立起了不小的「桃花源」。

另一值得注意的改变是关于群聊,物理上的隔离导致精神更需要一个广场来寻求安全感,各种微信群Telegram群空前热闹。我也没少花时间在群里和人讨论聊天甚至辩论。时不时分享一些网上冲浪收集的素材,为获得一些赞同也好,为激起一些讨论也好,我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获得了不少满足感,即有人和我观点相同的满足感。但不久后我意识到这个感觉真是虚伪无用,也意识到这种「意见领袖」是要不得的。从性价比来说,我在这种群聊里并没有获得什么信息,我可能只是想看看多少人和我意见相同罢了。我本可以用这些时间来好好利用分析利用这些素材,生成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讨论固然有用可以激发灵感,但是微信群到最后难免成为了回音壁,浪费了大量时间。2021年我会退出一些不必要的群。群应该变回多个朋友交流的渠道,而不是意见广场。

对社会生活的渴望在疫情初期由动森很好地满足了。我至今怀念所有人一起玩动森的氛围,大家互相串门聊天。游戏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平台和目的,暂时弥补了公共空间的空缺,后来人们想要再联络就必须要有一些别的理由了,比如约饭,比如爬山,比如玩一些具体的游戏。但是动森提供的是一个最广泛通用安全的机会,这是动森热之后任何活动都没能代替的。2020年,我要感谢动森。

2021

虽然我对2021的形势总体是悲观的,但我对个人生活的进展仍有期待。居家办公已经进入一个规律的状态,不像2020年茫然无措,至少现在有经验知道如何应对各种心情。今年下半年重拾了日语(去年新年愿望的一项),并且「高歌猛进」,希望21年保持势头,争取能考到N3水平。去年还提到说博客要持续输出,目前来看做到了,因为居家之间变多,写作的时间多了许多,21年我想写更多有意思的文字——文风上以及内容上。身体健康显得更为重要了,去年我就意识到饮食上出了问题,外出用餐过多,本想改变,但是疫情期间自己做饭失控了。一整锅红肉其实是最好做的菜,而且可以吃很多顿。结果是有一段时胖了许多,后来意识到不对,好在及时刹车,鸡肉鱼肉成为首选,辅以蔬菜,现在体重回落,但是体质不是很好。疫情导致运动成为了一个有障碍的事情,今年有一段时间有意识地锻炼了,但是后来没有坚持下来。21年我希望能从「康复运动」做起,重新起步。

去年对于下班之后个人时间的安排也被疫情彻底打破,好在年底恢复了一些,艰难地重新取得Work Life balance,并且找到了自己想做的Side project,2021年会全心投入进去,在工作以外寻回热情。当然工作本身其实还有很多值得精进的地方,我准备把一些阅读额度还给技术书籍,本行要稳住。我发现2020我最浑浑噩噩的时间段是放弃记录的时候,所以接下来还是要重拾以前的习惯,大海航行靠Logging,要认真对待生活。

这两年我酝酿着一种想法:「太平日久,我们其实忘了过去的三十年可能是人类历史中的反常态,不确定性、波动才是常态,我们早晚会回到常态中。」万万没想到这波动来得这么快这么猛烈。2020年之前的世界是在一个我们熟悉的轨道上的,普通人不需要考虑太多,跟着走就行了,但2021我想花更多时间思考的是后瘟疫时代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变局意味着机会。

总之,继续创造价值,继续活着,愿2021会温柔一点,一点点就好。

【2019】步履不停
【2018】轻舟已过万重山
【2017】八年抗战开始了
【2016】好好告别
【2015】存在即合理
【2014】我这样存在
【2013】我该如何存在

今年主要分两个阶段,上半年是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期,下半年入职成为“社会人”。

因为身体的缘故,上半年过得极不顺畅,暴瘦了十五斤左右。回国也做了各类检查,无果。最后才发现是精神紧张导致,在此不表了。后来对症下药,好多了。年初连绵多月的大雪也让我心情抑郁,之后搬来加州,晴朗天气让我舒服了很多。

入职前回了一次国,好好享受了下最后的悠长假期。现在已经对假期出去游玩没什么感觉了,反倒更觉得和父母家人多多相处能让我心安。父母也逐渐接受了我成年的事实,凡事愿意和我商量,我乐意将他们当作朋友。太平日子难得,团圆时光要珍惜。

回美国入职谷歌,总体来说是非常愉快的经历。开始的 Onboarding 走得很流畅。我意外地发现谷歌内部开发技术栈竟然和我先前实习的MathWorks所用的完全一致(当然谷歌有做很多专门的修改)。简单说来,整个公司共用一个代码库,使用 Perforce(谷歌修改成了 Piper) 作为系统版本管理工具,区别于较为通用的 Git。Changelist 是代码修改的基础单位,Code review 的流程也基本一致。这样一来,我需要熟悉工具的时间大大缩短,而且我的确也更偏爱 Perforce 的管理逻辑。我不知道这样的结构肇始于何时何处,可能是 git 发明前的行业规范?或者是有谷歌的员工把这一套技术栈带到了别的公司?不得而知,但是对于 MathWorks 来说,产品就是 Matlab 这样一款单一的软件,单一的代码库是合理的。但是谷歌那么多服务,那么多代码都整合在一个代码库里,实时在云端同步,技术难度可想而知,由衷佩服最早搭建这些基础平台的人。

Read More

这一年可是很有说头,虽然重点不在书影音上。如果回顾2017年的年度总结,末尾的我对18年的展望就是要找实习,然后找全职工作(是为去年所谓「八年抗战」)。站在2018年底往回看,去年定的目标都达到了,甚至顺利得有些超乎我的想象。

书影音

18年真的没有花很多时间读闲书上。一查豆瓣的「读过」,竟然只标记了两本:《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和《三案始末》,后者还是本小册子。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是在我实习时每天早晚通勤读完的,读起来非常舒畅,摘录我的评论:

「司马氏集结其利益共同体建立晋朝,晋朝又在各利益体的纷争中走向灭亡。历史有其偶然性因素,司马师死得突然,大权到了司马昭手里,埋下了武帝和齐王攸的帝系之争。谁料武帝又生了个智力低下的太子,继承问题就更加纷纷扰扰。如果没有这些偶然因素,即使司马得国不正,也还会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吗?但从必然性的方面来看,武帝生出个不全的太子,是不是因为巨大家族网络背景下近亲结婚?五胡乱华,是不是晋朝平辽之后的北方政策出了问题?仇在此书中着重对陈寅恪的魏晋阶级观提出质疑,得出曹与司马本质上成分相同的结论,司马夺权之后只是继续推进了曹魏本身就要做出的改变。其次,因《晋书》是唐初所写,被当时的政治价值影响,特别是唐太宗自身并非太子即位,所以特别在继承问题上对西晋东宫问题有投射式的判断。精彩的博论。」


Read More

今年太过漫长,上半年的事情都快模糊了。一段时间赋闲在家,等录取,结果提篮打水一场空。最后补申成功才有学上。期间做了一段时间家教,倒是个不错的体验,有机会可以讲讲当老师对我学习方式的启发。下半年到美国,算是转运,遇到的人都很好,家里人都说是我的缘分。学习也有动力,毕竟颓废多年总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了。后来找实习却不顺利,也算是因为前些年的因果。不要着急,慢慢补偿。

以上是总览,接下里仍旧按书影音的流程来,夹杂一些想法。

在家的一段时间基本在自习算法知识,主要依靠普林斯顿版的《算法》。起初有些难,后来渐入佳境。同时配合coursera上的课程(免费),完成作业。虽然并不能记忆所有的知识点,但后来证明这一段的力气没有白费。

不过回过头来比较,我下半年在美国上学时也修了一门算法课,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课时虽不多,但是课堂的氛围加上作业进度所迫,所学知识远远超过一个人慢慢吃书。因为课堂的环境反馈强,还有ddl,催促人去大量阅读实践,再加上同学一起讨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诚不我欺。


Read More

在这一年里面,我暂时告别学生生涯,成为了这个社会上的无业游民,闲散分子,极其不确定未来笼罩之下的浮萍。这种状态让我变得情绪不稳定,一会兴奋,一会抑郁。学生生活戛然而止,我像是落入了两个世界中的缝隙。2016,真是个混沌的年份。

我的大学

大学是我人生中灰暗的一段日子。这种结果可能是我的消极心态导致的,即使如此,我也没有后悔抱着这样的态度。今年6月份,我终于可以和它说再见了,这应该是近年来最开心的事情。

但吊诡的是,我大学里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做毕业设计的那段日子。因为我终于可以跳出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课程,各种无意义的会议,逃避不想见的人,躲到实验室里去完成毕业设计。我是导师手底下唯一天天到实验室的学生,并且是从开始坚持到最后。沉浸在一件事情里,是我久未体验的喜悦了。最后毕业设计的成绩也很好。

幸好一切都结束了,告别了大学,再次活过来。

选择

具体情况不赘述,我放弃了去德国,转而申请了美国的学校,然后在毕业后两个月内考完了GRE和托福,接着完成了申请事宜。基本上都很顺利。


Read More

旅游
- 年初去了北京,待了七天,去之前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划,所以一切都很顺利,基本上把北京大部分景点都逛了,人也不多,我很满意。起初很怕有雾霾,但没想到那几天天气非常棒,是我能想象到的北京最好天气了。而且有一天晚上还下了雪,所以我也体验到了雪中的北京,对于南方人来说这个很难得。感谢北京某学长带我吃了很正宗的涮羊肉。(我现在很想到颐和园的野湖打架)
- 大概四五月份的时候,我的老父亲爸爸强迫我和他一起去山东玩了一次,这次是跟团,所以没有什么自主性。泰安曲阜济南,也算是山东的一条经典线路了。
- 接着是到暑假时大约二十天的欧洲行,前两周在德国,最后一周去法国巴黎,来回路上顺便逛了卢森堡和布鲁塞尔。在德国的感觉很安全,虽然没什么大意思,但一切就是很舒服,而且我觉得城市里面最有趣的就是柏林了,因为多元化,很特立独行,和其他典型的德国城市不一样。而在巴黎就有种不安全感,很怕随时有街头小混混来抢包,但后来发现周围都是中国人。现在来看的话,有可能我经历了德国最后一段太平的日子。(城市列表:柏林,慕尼黑,斯图加特,海德堡,科隆,布鲁塞尔巴黎,卢森堡,法兰克福)

Read More

2014一晃过去了,快到我都来不及写年终总结。
元旦后进入了长时间的复习,这两天到家又忙着搬家,实在没什么空。
我先是写了很多内容,然后觉得大多数都没什么营养,被我删删改改,最后留下几个关键字和一些补充。

旅游:
关键字:扬州、武汉,杭州、桂林、重庆、九华山、千岛湖、宁波、山西。
其中有早就想去的,有被带上的,也有因为机票便宜说走就走的,拢起来一看这一年还是去了不少地方。
1.扬州就是扬大,扬大就是扬州。扬大七个校区分散在扬州的各处,可惜我只走了其中六处。
2.武大里着了雪的梅花丝毫不逊于三月的樱花。
3.坐武汉公交车的刺激和南京齐名,有幸坐在一辆双层巴士的第一排,那感觉就像是过山车,特别是驶过武汉长江大桥时。
4.雨中的灵隐山,泉声处处,氤氲着一股初春的冷意。
5.晴西湖不如雨西湖,未下雨之前的阴西湖是最不好的。

Read More

这篇年终总结竟然被我拖到2014年。
最近日程安排得太满,复习、结课,还剩几门实验没有做完,深深感觉这学期欠的太多,所以在最后一切都要偿还,力不从心。但再苦再累,2013年还是熬过去了。
每逢过年,不管是元旦还是春节,我总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周边的人可能觉得这是个大家聚在一起的好机会,而我总是下意识地想逃避人群,避开饭席,避开跨年晚会。以往元旦能逃回家静一静,今年元旦只放一天,于是就在学校跨年,和一群好友去学校办的跨年篝火晚会凑热闹,零点一过,所有人都在说新年快乐,舞台上的人在喊,底下人有伴的就拥吻,或是拿起手机向远方发去祝福,而我下意识地竟然叹了一口气,经旁边朋友的提醒才发现2014肇始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个“哎”。真不是个好的开始,不知道明年总结的时候会不会感叹自己做了一件错事。
这个开头略悲伤,但也到此为止了,因为回忆整个2013年,也不全是这样不快乐的,总的看来,快乐与悲伤在这一年分散地很平均,最后到达了峰值而已。

Read More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