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提及的理念并无变化:

  • 多个同功能设备,冗余创造余裕
  • 多功能设备重新拆解成多个单一功能设备

今年的两个主题:设备去耦合,平台多元化

疫情期间又搬了一次家,个人可支配面积加倍,空间焦虑大幅下降,我得以进一步将工作和生活分离。卧室里现在有两张升降桌,一张桌子上放上今年出的 iMac 随时取用,另外一张则放上一套可插拔系统:显示器、键盘、鼠标、麦克风、摄像头彼此连接,这时候显示器充当了 Hub 的功能, 对外只提供一个 USB-C 接口,任意的主机设备连上就可以自由使用一整套功能。这样保证了无论是工作电脑还是个人电脑,只要连上去体验都是一致的。所有设备都是有线连接,因此去除了蓝牙切换的烦恼。这种 Design Patten 并不陌生:Dependency Injection,由此可以减少设备间的耦合性。
简单的图示

智能家居方面我也进行了一些扩充,加了一台 Google Nest Hub Max 作为个人用。Google TV with Chromecast 是我今年最喜欢的小设备,它让电视也很好地进入了我家的生态。
被我雪藏三年多的 Sonos One 重见天日,充当 AirPlay 音箱。这台三四岁的设备表现出彩,而且本身也可以支持 Google Assistant 或者 Alexa,非常 Versatile。我想我下一台音箱应该还会是 Sonos。

macOS 设备只留了 iMac,它很适合在家里作为一台终端,美观轻便,可以放在任意地方。移动电脑我把重心放在了 ChromeBook 上,因为我发现它能够完美适配我的需求,且物美价廉,容易携带。不同的形态适合不同的场景。当然另外一个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同时是我工作的设备,它支持的 Profile 切换让我能够快速地在工作和个人需求之间转换。iPad 平时作为简单的视频消费来使用,实际上 ChromeBook 已经可以在大部分使用场景中取代 iPad。

手机方面我集中处理掉了 iPhone 11 Pro Max 和 12 Mini,换成了 13 Pro。这其中还有小插曲:新 Pro 的刷新率使得我眼睛无法对焦,我突然意识到大公司只在乎数字好看功能新颖,但是新设备是否真的对消费者的健康有益,它们其实并不关心。新的设备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设备这一点,我去年已经提过。所以在手机上我也开始进行 Diversify 的尝试,我重启了 Pixel 线,将其设置为了副机。升级到 Android 12 的 Pixel 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实践证明,当我使用多台手机时,我对某一台手机的依赖度就会降低,对我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就更有益。这种抵抗手机上瘾的路径乍听起来有点反直觉,但在我身上行之有效。

The State of My Desk 2020
The State of My Desk 2019

《酒狂》是我最喜欢的古琴小品,古老却极具现代性。曲子没有定式,弹者各自解释演绎。所以版本间有区别,呈现性格。

  1. 李祥霆演绎。他考据《酒狂》是唐朝定谱,并介绍了一番他对此作看法。3:00 开始弹,偏狂,「全损音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b41187Wd

  2. 古琴老八张的录音,姚炳炎,最为中正: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V411b7ur

  3. MUJI曾在店铺背景音乐专辑(MUJI BGM 16 Beijing)里收过一版 ,几年前听到,其中的《酒狂》也不错:
    https://music.youtube.com/playlist?list=OLAK5uy_mKKzKZDyAzUdmyiq9OZCzRcsgtn-QPiOU

  4. 比较有名的改编是这版中阮,轻快明亮: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7411w7D3

  5. 出口转内销,中阮版本引进回古琴,别有意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6XAjpEa2r0

  6. 疫情期间还看到一版非常有意思的改编,也不知道这个美国人哪里来的灵感,给酒狂配了歌,中英双语。英文版基本上是美国乡村音乐:
    https://youtu.be/w_L9NV5Gv8k?t=49

  7. 《酒狂》本身非常像 Blues,所以吉他演奏再合适不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WH2816RoM

警钟长鸣

Chrome 突然自动升级,我丢了所有标签和标签组1。同时由于这是我的工作电脑,开着的大概有上百个标签,涉及好几个项目。Chrome 崩溃了,于是我也崩溃了。

查了一圈,Chrome 自动更新的时候有可能会重启两次,一般第一次重启的标签都会自动重新打开,但是重启两次就无力回天了。这个 Bug 出现得非常随机。

于是我带着一丝「说不定还能起死回生」的侥幸心理,想起去找找看是否有人出现过类似问题。Chrome 的内核 Chromium 开源,所以 Bug report 都是公开的——如果有人遇到过类似问题并且解决了,应该是不难找的。

我马上找到了一个难兄难弟。它的标题和内容都直截了当地道出了我的心声:

Issue 1173425: OS update ate my tabs

What is the impact to the user, and is there a workaround? If so, what is it?

Utter devastation. Hundreds of tabs across 10+ windows are gone. Significant impact on productivity and unlikely to recommend Chrome OS/Chrome to anyone anymore.

https://bugs.chromium.org/p/chromium/issues/detail?id=1173425&q=tabs%20lost&can=2

情真意切,字字泣血。细细品味,Ate 精准生动,而 Utter devastation 传达的又是怎样一份心碎。

天涯几多伤心人

我进而找到了更多相关的报告,读 Bug Report 还是很有意思的(当且仅当你不负责这一部分)。

Issue 1129163: Open tabs lost upon restart for update

No problem, thinks I, I’ll slap Ctrl-Shift-T to reopen the last tabs from history. What the what? Nothing happens? Okay, I’ll go to the History menu to restore. I see tabs from other devices that also sync from this account, but none from THIS device. Thanks, Google.[1]
[1] Full disclosure: I work for Google and I understand how hard software is. Just a bit of snark this late at night. No offense intended.
https://bugs.chromium.org/p/chromium/issues/detail?id=1129163&q=tabs%20lost&can=2

I TOTALLY FEEL YOU, MAN.

其写法一波三折,开头发现标签消失了是为一紧,No problem, thinks I 此为一松,
What the what? Nothing happens? 继而一紧。
Okay, I’ll go to the History menu to restore. 再一松,but none from THIS device 最后尘埃落定。

Issue 1169964: Chrome deleted all my tabs after a reboot and now they’re all gone with no way to get them back

Though this isn’t the first time it erased everything, this one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onsidering all the information I lost.
This seems to be a constant issue and I’m wondering why this still hasn’t been fixed yet?
https://bugs.chromium.org/p/chromium/issues/detail?id=1169964

这位用户被伤害多次,其情戚戚。人们已经如此宽容,为什么还要被一再伤害?

读 Bug Report 学英语

看着看着,我不禁萌生一个想法:
为什么国内还没有人开《读 Bug Report 学英语》这门课程?既能学习日常使用的生动活泼的英语,还能锻炼写作能力——因为在短短的几百字里把问题说清楚是不容易的,同时还展示了用户需求驱动的软件开发流程。2


  1. 1.Chrome 上线不算久的功能,可以把标签页编成一组。
  2. 2.本文脱胎于我的 TG channel:https://t.me/sannsaku/30

研究课题

作为 NiCE TRY 的忠实听众,很难不在意这档节目的更新频率吧?!

特别是每一期开头主播反复强调:「如果不仔细计算的话,会发现确实每周都更新的闲聊播客」,这几乎是对听众的「挑衅」了!

于是我受到《每到暑假研究季风》这一期节目的启发——九月还没到所以还能算在暑假——决定要来「仔细计算」一下 Nice Try 的真实更新频率。

顺便我夹带私货地研究了一下另一个我长期以来感兴趣的话题。特特曾在《屏幕截图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的引言中提到:「节目标题与内容轻微相关,关联可能只有几秒钟。」听众应该也都知道,每一期标题一般都从当期节目中的一句金句里产生,于是疑问产生了:哪位主播贡献了最多的标题呢?

研究数据

我选择了2021年以来(截至七月)的节目来作为研究样本, 从第62期开始。

期号 标题 放送时间
62 油条配烟熏三文鱼 12/29/2020
63 都什么时候了,买几本书怎么了 1/6/2021
64 *消失的卡拉OK1
65 你的压箱底笑话是什么? 2/9/2021
66 推作品的西西弗斯 2/9/2021
67 还有比 leave quietly 更好的事情吗? 2/17/2021
68 68 2/27/2021
69 真不愧是世界的莫高窟 3/7/2021
70 这不是士多啤梨,这是草莓 3/21/2021
71 先有匠人还是先有匠人精神? 3/25/2021
72 只需回答有或没有 4/4/2021
73 土星这样看来非常电竞,像是一颗电竞行星 4/26/2021
74 孤独的反义词是…… 5/11/2021
75 很多人都长得像猫 5/22/2021
76 返航就像拿着信物去相见 5/28/2021
77 每到暑假研究季风 6/6/2021
78 屏幕截图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6/19/2021
79 这个冷知识真厉害! 6/26/2021
80 面向普通人的表演课 6/27/2021

研究成果

令人惊讶的是,平均更新间隔是11天,中位数是9天。虽说超了周更的频率,但也远远没有体感的那么久,甚至如果考虑到消失的那一期的话,会更加接近周更。

Nice Try 的听众从此可以自信地向人安利:这的确是个周更节目!

更新频率

另一个研究成果则是谁贡献了最多的标题:结果是 cbvivi 和特特分庭抗礼2

标题大王

其实这个研究花了我更多的精力。我做了很多家务来重听部分节目,Raw data 里面甚至还包括了标题是在哪个具体时间点提出的,以及当期的剪辑者是谁,试图分析每一位剪辑者对标题选择的偏好,但后来觉得太过 Creepy 就放弃了。

研究后记

本次研究纯粹出于一时兴起和对 Nice Try 的喜爱,响应「暑期自由研究」的精神,不带有任何目的性。所有结论只对采样区间有效。

在此祝福节目越办越好,保持周更!


  1. 1.由于技术原因,有一期的录制没有和听众朋友面见面。
  2. 2.我相信这里唯粉要开始舞了,但我呼吁大家守住团魂!cbvivi唯粉可以去听《1 Up》,好走不送!

各大公司的 Q2 earning call 都结束了(已经够晚了),我的「报告」更是姗姗来迟,Q3实在是太忙了,一般来说Q4是收获的季节,不太能出活,所以一整年的成果的种子都需要在Q4之前种下,那么Q3可能是做出最后努力的时候。

回归正题,继续说 Q2,餐饮上季度同比增加81.99%,环比增加21.05%。和大环境一样,上半年稳定回温。去年这时候正好是居家办公刚开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收缩消费,如同冬眠。疫情回转了一会,但是现在又出现了新的变种,其实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我很难再说服自己一直做饭了,超市照去,外卖照点,心思是活络了,但看来居家还要更久。
q2-food

一些尝试

其实Grocery还有隐藏项目,本季度我使用 Farmstead 薅了不少羊毛,开户以及 refer 估计省了一百多刀。
优点是优惠力度大,准时送达,缺点可能是他家的东西是很典型的美国生鲜蔬果,品类上不能满足我,业务局限在加州。
加州的朋友建议第一单开户的羊毛无论如何要薅一下,同时还能拿到refer bonus。1

我另外试了一下 Meal plan,想用来快速解决工作日中饭。公司有很多类似折扣,比如 freshly,但我试了之后大失所望,这些速冻食品远远不如 Trader joe’s 的东西,且性价比不能比。本意并不是拉一踩一,但是 Trader joe’s 「永远的神」2。 所以我快速放弃了。其他如 Blue Apron/ Home Chef 我没有点过,试错成本太高(一买就是一周的量),如果有好吃的欢迎推荐给我。

「点它没错」

不过点外卖其实也是一种对选择恐惧症的折磨,总结一下我的「点它没错」菜单:

  • Poki bowl, my comfort food,大量碳水,快速治愈。
  • Phoever 的炒饭,同上。
  • Starbird Chicken,室友带我吃了一次,比较健康,吃完不会像上面那两个有负罪感。
  • California Fish Grill,有炸的鱼也有烤的鱼,相对来说也比较健康。
  • Chipotle,集以上的优点于一身,想要有碳水也有,同时也可以很健康。
  • Chefus,疫情期间的新选择,我和室友试了一下,非常适合两个人点一顿解决午饭晚饭,量大选择多,不容易吃腻。1
  • Orenodon,在 Milpitas 的一家日式便当,口味地道,价格合理,份量适中,可惜我现在住太远点不到外卖了。

十分希望有一个地方大家能互换自己的「点它没错」菜单。这让我想到疫情前我曾号召朋友们一起做了一个湾区的美食地图:

Read More

一季度事情颇多,但都暂且按下不表,本季度报告还是主要围绕衣食住行这些生活开销展开。

可能前几个季度数据「太好」,这季度我放手了。餐饮上季度同比减少15.7%,环比增加23%。

2021 Q1 餐饮图表
Q1


这个趋势从去年底已经初现端倪,在吃上,我逐渐放弃自己做。冬天不想做,加上春困以及搬家等事情,我也没有很多心思去做饭,于是第一季度我敞开了吃敞开了买。
疫情以来我所收集的收据点都是如果我尽量不点外卖会有什么结果,这次正好看了看尽情吃会有什么结果。
不出意外,直线上升,但是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增量抵不过不做饭的快乐。
另外我的鸡腿实验仍在继续,Trader Joe‘s 也常逛常新——想象你找到了藏宝洞,而且藏宝洞里的宝藏在不断变多。

对我饮食有极大影响的一件事情的搬家了,搬家之后超市及餐厅进入了步行距离,我每次都会有散步为由去pickup外卖,或者随手去超市买点吃的。这其中的愉悦感基本上只有做蒸鱼做到一半发现没有葱了就让老公去楼下菜市场买两根的便利可比拟。

搬家

季度大事件当然就是搬家。但搬家这件事情值得写一个 Postmortem。从结果说是我满意的,但是过程颇为曲折。
这次吸取了上次疫情初期匆匆忙忙搬家的教训,一定要看过房子后才能定下。于是用了比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房。
最后再使用Notion表格筛选下来剩下两套,我还在某社交平台上进行了投票选择,最后得到结果是:

结果 价格 备注
85% $xxxx 790sqft 豪华1b1b
2% $yyyy 有室友 繁华热闹地段
13% 再找找便宜的

内装档次两者差不多,而价格相差700刀。然而我最后没有「顺应民意」。

有两点因素是我最在意的,一个是风景问题,我曾说过:

在学校时的一个住所正对着一个山坡,公寓本身也在一个小山坡,中间的马路变成了山谷。我卧室的窗看出去直接就是那个山坡,因为朝西,落日时就会经历紫色红色橙色蓝色几个阶段。新格兰地区的秋季又格外美,山坡上错杂种植着不同的植被,变色时间不同,绿色橙色红色黄色就会同时出现。我的窗户就像一个自动变幻的画框,任何时间看出去都是绚丽景象。春季时满山坡绿色,冬季一片雪白,掺杂几株枯木的黑色。一日之景不同,四季之景各异。
来了湾区,一开始住的也是一个朝西的房间,窗户极大,直面山景,落日景象与东部大体相同,但是山色更加绵远,景色底部是车水马龙大马路和挺立的棕榈树。
这两个地方我住得都极开心,有没有室友似乎完全不是主要问题。所以我意识到我对住房的要求可能是有一个好景色,且要流动,不能是静景,日出日落、人来人往、花谢花开都增加动感。
基于此原因我放弃了那个一个人住但是朝着小区游泳池的一楼房间选择了有山景的五楼房间。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步行距离有超市(超市推车可以推到楼门口的那种)。我喜欢散步,除了公园以外,超市绝对是绝佳的散步场所,还有步行商业街。顺便说一句,逛街其实也是散步,逛街甚至也是Hiking。

终极目标是在满足以上两点之后一个人住,但是如果冲突,那么「一个人住」这个要求就稍微放一放,从长计议。另外,新室友是老朋友,做室友体验很好。

这次找房子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的指标是水质。在朋友的提醒和帮助下(工具提供:小米水质检测笔),我测了下湾区各地水质(TDS)。此处只列出单次数据,起伏比较大,但是反映一下各区的水质:

  • San Jose 125,符合预期。
  • Mountain View, 是20-30的“山泉水”品质。
  • Santa Clara,K Town 附近出来315。
  • Sunnyvale 方差较大,有100的,有200+的。

如果不慎住在一个水质较差的区域,滤水器是必须的。为了头发考虑,过滤淋浴头也值得推荐。此处不带货了(主要我也没有affiliate link),读者可以自行选择。

接下来

关于吃饭,我仍然处在一个不想做饭的状态,倦怠,倦怠。最近听到人请阿姨团购包伙食,甚至有些心动。但还在摸索过程中,美国20年3月居家到现在正好一年,结论是我真的没有在享受做饭,至少目前是这样。

最近我在读一本不是很好读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读纸质书我有个习惯,读得不顺畅我就想翻到最后一页看看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因为纸质书很适合翻来翻去。读到大概(上册)四分之一的时候我就因大段宗教论述开始不耐烦,遂随手翻到(上册的)最后一句话:「三天后,他离开了修道院,这符合已故长老嘱咐他『逗留尘世』的遗言。」

当下不知所云。

然后我整理心情回到原地继续阅读,大概一两个自然段之后出现了长老的话:「听我说,我的儿,今后这里也不是你待的地方。记住我的话,我的儿,一旦上帝把我召去,你就离开修道院。永远离开……我祝福你在尘世刻苦修炼。你要行的路还很长很长。」

那一刻我真以为上帝出现了——又或许陀思妥耶夫斯基才是上帝本人。

后记

近日恰巧见到豆瓣有人举办「十日攻克卡拉马佐夫大兄弟」活动:

我是肯定没法十日之内攻克这本书了。但陀氏如天神,会在你读不下去的时候调动全宇宙的力量给你帮助。

疫情之后在一次工作 Happy Hour 上,同事们讨论「疫情之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轮到我,我答:「最想去动物园」。

我相信喜欢逛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的人不止我一个。我曾经去亚特兰大,没干别的,就和别人逛了动物园水族馆。洛杉矶我最爱的地方是 The Huntington Gardens,一个汇集各种风格庭院的植物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在动森刚发售的时候夜以继日地玩——赶紧把博物馆给造起来。

互联网时代「博物学家」这种职业变得多余,但是一两个世纪前这些人发现并记录了世界上各式物种,把他们运回到人类聚居处,这辈子没有离开城市的人们得以见识自然之神奇。当然此等做法也带来了不少批评,博物学的潮流往往伴随着殖民主义、侵略行为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动物的虐待。我不想否认这种指控,但是目前大部分正经机构(此处不点名那些游乐园了)的员工和研究者都在强烈的对动植物和自然的爱驱使下尽其所能保护这些动物,这些场所的存在激发了更多人对自然世界的喜好和重视。
(利益相关:本人不是很敢去野外)

而且我想不到比带着孩子逛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更好的亲子娱乐活动了。

时代不同了。疫情期间,感谢互联网,足不出户就能打开各种世界的大门——曾经我们要靠从远方搬运收集来一睹风采。但是现在不是没有门的问题,而是门后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一扇门后面「川粉占领国会山」——赶紧关掉「对不起打扰了」,另一扇门后面「WSB大战华尔街」——「失敬失敬先行告退」。所以我们还是要感谢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他们给人展示了一个世界的切片,而这个切片无疑是美妙动人的。

于是我就开始在互联网上寻找那些熟悉的大门,希冀它们带我回到那个美好的世界,最后果然找到不少资源。现在有些机构们开视频直播动物的生活(最近上班我就把这些视频开在一旁),而且有了网络,我们不再需要把动物「带过来」,我们可以「走过去」,看到更多野生环境中的生活状态。本文罗列部分在此,以飨同好,欢迎补充!

Read More

2020Q3报告中我曾作出预言:

支出的下降可能抵不过做饭的时间成本(最近越来越懒得做了)。今年 Q4 我还没开始记账,但目前看来外卖费用一定高于前两个季度,居住条件没有改变但身体进入冬季可能就是想吃外卖和进行各种消费。

事实的确如此,加上我的生日也在四季度,外卖支出有一个跃升,但令人意外的是总量并没有提升很多——同比减少30%,环比增加20%(绿色外卖,黄色超市):

当然这个结果并非完全自然,外卖是很容易超出预算的。我认为我的主观控制发挥了作用,在上季度得出一个大概每日消费支出预计之后,我有意在控制订外卖的价格(虽然没有在每天计算)。

4到9月用在食物上面的日均消费约等于15刀,所以假如15刀左右的外卖能解决一天两顿那和自己做可能差不多成本。

湾区这个消费水平随便点点15刀一天是完全不够的,所以我的实际情况是一种外卖和自己煮的混合 Hybrid 模式。比如中午点一份菜,往往一顿吃不掉,晚上回锅的时候加上自购的蔬菜豆腐之类就可以快速把剩菜扩充为一道营养更加均衡的菜肴。同时因为中餐大多数浓油赤酱或者重勾芡,加料稀释之后反而更加符合我的口味。所以外卖选择上我会选择一些中餐硬菜,容易进行后期改造。

问题是常点这种外卖并不健康,所以每周我也会有几天纯自己做,而且本季度一个主要的转变是我减少了牛肉猪肉这类「红肉」摄入,以往我图方便常用Instant pot焖一锅红烧牛肉或者红烧排骨这样的大菜,结果体重急剧增加同时体检下来一些指标也出现异常(所以其实比点外卖还不健康)。作为「自救」的结果,我将肉类转为鱼肉虾肉鸡肉这类「白肉」。与此同时我也做了一些鸡肉料理的实验:

当然,挑战结论是「鸡肉就是鸡肉的味道」。
烹饪方法里数蒸和焗健康又好吃,且省事。吃着吃着我就和公司食堂和解了,我终于懂了为什么食堂菜色最后收敛于鸡和鱼——因为便宜但有营养。现在我就买一大包Costco的鸡腿肉或鸡胸肉腌上放进冷冻,隔两天吃个一两块,换着法子做,配任意蔬菜。

我不该怪公司食堂,它还懂时不时给我一些惊喜,我向它道歉。

饮食上的另一个变化是我提升了 Trader Joe’s 的访问频率。无限回购的几款冷冻速食,也常常救我于水火。Trader Joe’s 的神奇之处在于你买了两大包东西,最后结账时你会发现永远会比心理预期的价格低,好像赚到了。不得不叹服 Trader Joe’s 的价格控制以及其准确定位:「高学历却 underpay 人士的快乐家园」。

「吃」以外,「喝」这件事情上我也积极地「重整旗鼓」。从最初喝过滤白开水到喝Costco几刀几十瓶的矿泉水,到现在选择喝较为高级的饮用水。虽然不知道是否被收了智商税,但是在喝水这件事情上付出比起在吃饭这件事情付出令我自我感觉更为良好,我也的确认为水质对于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评价效果。

WFH之后连这份经济报告都快变成吃喝报告了,可以想见恩格尔系数有多高。不过四季度我在科技产品上也有一些「收获」——四季度永远是苹果的收割季。iPhone 12 Mini 以及 M1 版本的 Mac Mini 可谓近几年我最满意的苹果产品。

总结

本季报告——作为2020年收尾——最重要的结论是我进行了疫情下作为社畜完整一年的经济情况的统计和分析,我知道了

  • 消费维持在什么水平我能以较为健康的状态活下去
  • 抛去必要消费,工作能给我带来多少现金流

这将对2021年经济活动(吃喝玩乐)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2021年我会继续记账,继续写季度报告:数据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只有当你有足够数据的时候你才有资格叩问它,以及得到它的回应。

代孕问题的讨论角度

有人会把代孕放在人权面向、伦理面向讨论,说代孕等于「人口贩卖+器官摘除」,人变成了商品。我认为这是一个方向。但是这种讨论容易泛化,继而延伸到如「人上班是不是出卖劳动力/什么东西可以是交易的」这样的角度,问题定义失去边界,最后也很难得出结论——当然这样的讨论也是有益的。

我认为代孕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性别问题。在其他的人权问题中,主体都是一样的,人,或者区分只取决于较隐性的因素:每个人可能面临人口贩卖或者器官摘除的危险,虽然在不同的场景里不同的性别会受到偏向,如拐卖儿童去给无子嗣家庭则男童被更多,拐卖儿童去山里当童养媳则女童更多,但总体并没有绝对的特征。上班出卖劳力也是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问题。

代孕的不同在于:代孕是在强调一个只有女性才有的功能——生育。说到生育,有人就会从「自主选择」的角度来类比堕胎和代孕,即「既然你要给女性堕胎的权利那为什么不让她自己选择为别人代孕?」因为从宏观上来说,堕胎是一项「去性别」的权利,即强调「人」而不强调「女」,通过禁止堕胎人们强加给女性「母亲」这样一个社会地位降低而道德要求被拔高的身份,她离「普通人」更远了。反观代孕,其强调「女」而不强调「人」,你会发现鼓励代孕和阻止堕胎是在将女性往同一个方向推,而「自主选择权」有意无意在模糊这个事实。生育已经在历史上给女性带来了足够重的社会负担,任何强调生育的行为——无论是正向如代孕或反向如堕胎、通过上环把避孕压力放在女性身上——都只会加深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可能又会有人问:「那么性产业如何?虽然性工作者不局限于女性,但从历史来看,主要消费者还是男性,服务者多是女性。这也构成满足『强调女而不强调人』,为何规范化性产业的呼声日高呢?」在这个层面我认同性产业和代孕差可比拟,但我们不能忘记,性工作对主体的伤害不及代孕之万一。相比「交易性行为」和「交易子宫」,退一万步讲,对于自愿的性工作者来说,他们起码还能获得性快感,但生育这件事情对女性则百害而无一益。

假如哪一天男女都可以生育了,那我觉得我们可以继续大而化之的人权讨论,否则性别问题还是绕不开的。

代孕问题的现实考量

但代孕这个需求是现实存在的,在讨论现实问题时也不宜圣人去批判所有人,人性是人性。而我们要格外注意,必须抵制的任何形式——资本游说或黑市自发——的「代孕产业化」。所以在个体层面,为满足一些不孕不育家庭或同性恋家庭对孩子的渴望,在他们有养育责任心的情况下,「假如我们必须面对代孕这个问题」,我提议施加一个原则:「一对一,一次性」,即双方必须有一定的熟悉度,即一名女性即使自愿一辈子也只能提供代孕服务一次。但这自然十分考验社会管理能力。

代孕问题复杂而多面,以上只是我现时现地的一些浅薄想法,在未来有改变的可能性。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